欢迎访问中国微生物信息网!

方心芳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日期:01-06  点击:  属于:院士

方心芳(1907.3.16-1992.3.24),生于河南省临颍县,中科院院士,中国微生物学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农艺化学系。曾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工业微生物学的开拓者。自30年代开始收集保藏菌种,为中国的菌种保藏事业奠定了基础,为创建中国的菌种保藏机构作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我国传统发酵工业的现代化。

人物生平

1907年3月16日,出生于河南省临颍县石桥乡方庄。

1913年,入本村国民小学,成绩优良。

1922年,到卫辉府(今河南汲县)法文学校学习。

1922—1926年,河南卫辉府(今河南省卫辉市)法文学校学习(即卫辉市第一中学)。

1927—1931年,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农艺化学系学习。

1931—1934年,任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助理研究员。

1935年,在比利时鲁文大学酿造专修科学习。

1936年,在荷兰菌种保藏中心和法国巴黎大学访问研究。

1937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卡斯堡研究所访问研究。

1938年1月,他奉范旭东之命到了重庆,一面为“黄海”内迁作准备,一面开展用甘蔗糖蜜生产酒精作为汽车能源的研究。

1938年8月,“黄海”在四川五通桥市建址,方心芳即举家来此居住。

1940年,他受乐山中央技艺专科学校聘请为农产制造科兼任教授,1946年兼任科主任,1947年得到当时的教育部颁发的教授证书。

1938—1951年,任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研究员、副社长。

1940—1949年,任乐山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农产制造科兼任教授。

1949年底,他迁家于北京,在位于北京芳家园的“黄海”任研究员兼副社长,并领导该社的发酵研究室。

1952年1月,“黄海”由重工业部接管,1953年2月发酵研究室并入中国科学院的菌种保藏委员会。

1957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研究室成立,方心芳任研究员、副主任。

1959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立,他被任命为副所长兼工业微生物学研究室主任。

1952—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委员会、研究员、秘书。

1957—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研究室研究员、副主任。

1958—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兼工业微生物学研究室主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0—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1992年3月24日,在北京逝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描述过多种酵母菌、丝状真菌和细菌,选育出多种具有高活性的工业生产用菌种,在我国开创了五棓子酸发酵、长链二元酸发酵等新型发酵工业,促进了我国传统发酵工业的现代化。 

毕业论文

他的大学毕业论文便是“中国酱醪中之数种酵母菌”。

参加工作后在“黄海”社长孙颖川指导下,他的第一项研究工作是改良高粱酒的酿造方法。他们用高薪招聘酿酒师傅,在社内建立实验工厂进行试验。通过化学分析,找到了酿造高粱酒时原料利用率太低的主要原因是大曲中的有用微生物活性太低。针对这个问题,选出了糖化力强的米曲霉和发酵力强的酵母菌做成麸皮曲,并加入酒母来代替原有的大曲,结果既提高了出酒率,又节约了制曲用的粮食原料。

亲身劳动

1932年创建了威海酒厂,他亲自参加生产劳动,到唐山和山西汾酒厂做考察,写出了关于我国制曲酿酒的第一批科学论文。

抗日战争期间,方心芳和同事们一起,成功地用人尿代替硫酸铵以糖蜜为原料发酵生产出了酒精,为缓解大后方汽车能源困难做出了贡献。

在四川乐山全华酿造厂,他进行改造酿酒用大曲的试验,在大曲中接种曲霉、根霉和酵母菌,提高了大曲的糖化和发酵效率。同时对制曲的场所曲房进行了改造,实现了一年四季生产大曲。

改造大曲

1951年方心芳在轻工业部召开的酒精生产会议上,根据自己过去的成功试验,重新提出了改造大曲的主张,得到了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

1952年,方心芳带领一批科技人员在北京酿酒厂开展工作,将用大曲酿制二锅头酒的传统生产方法改为用麸皮曲生产。这项工作对后来在全国普遍推广的“烟台酿酒操作法”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1960年,他到酒乡茅台实地调查,并派人常住酒厂进行大曲和酒醅中微生物的分离,同时组织力量在北京的实验室中开展鉴定工作。

70年代我国对浓香型白酒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方心芳怀着满腔热情给予支持和提倡,并指导人们在自己的故乡研制了一种优质浓香型白酒。

他曾对我国30年来酿酒技术的发展做了如下的概括:“50年代主要是提高淀粉利用率,60年代是提高白酒质量,70年代是试验和推广浓香型白酒的酿造方法,80年代将是试验推广茅台酒曲型特高温酒曲,在各地生产茅台酒型白酒的时期。”的确,如他所预料,80年代我国从南到北出现了一批风味与茅台酒类似的酱香型白酒。

开展研究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方心芳在四川即用霉菌发酵法从当地盛产的五倍子生产出没食子酸,为同事们提供了合成染料和药物的原料。

1960年他在化学家黄鸣龙的启示下,领导开展了微生物转化甾体化合物的工作,为我国甾体转化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领导开展的氨基酸发酵研究,为此后我国的氨基酸发酵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1964年方心芳听说有的国家认为中国没有能力生产调味核苷酸,他很不服气,为此他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组织了一个班子,分工合作,利用微生物所保藏的雄厚菌株,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就筛选出了优良菌株,并建立了一整套发酵、提取工艺,在我国最先实现了用酶解法生产核苷酸。

1969年,尽管“文化大革命”严重地干扰着科学研究,方心芳考虑到今后石油发酵的发展趋势,不顾当时的种种困难,组织了烷烃代谢研究组。通过收集、鉴定发酵烷烃的微生物菌种,选出了优良菌株,并采用诱变育种技术创立了烷烃发酵生产长链二元酸的新工艺,为合成麝香、香料、热焙粘合剂和工程塑料提供了重要原料。

学术论著

1 方心芳.应用微生物学实验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2.

2 魏喦寿,方心芳.中国酱醪中之数种酵母菌.新农通讯,1931,2(2):2-11.

3 方心芳,金培松.唐山高粱酒酿造法.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研究调查报告(第三号),1932.

4 孙学悟,方心芳.改良高粱酒酿造之初步试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研究调查报告(第七号),1934.

5 方心芳.汾酒酿造情况报告.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研究调查报告(第七号),1934.

6 孙学悟,方心芳.高粱酒曲之改良.工业中心,1935,4(4).

7 Fang H F.Deux nouvelles especes de Rhizopus:Rhizopus siourg eietRhizopus septatus.Am Soc Scient Bruxelle,Seriell,1937,52:113122.

8 Fang H F.Etude de guelgues Levures Isolees des Levaing Chinois.Re-vuede Mycologie,193,2:169—177.

9 方心芳.吴冰颜.没食子酸发酵之研究(第一报告):发酵菌之选择.黄海发酵与菌学特辑,1939,1(1):3—9.

10 方心芳,张学旦.糖蜜酿酒试验.黄海发酵与菌学特辑,1940,2(5):117—122.

11 方心芳,温天时.尿与硫酸铵对于酵母菌之营养价值.黄海发酵与菌学特辑,1941,3(1).

12 方心芳.高粱酒曲改造论.黄海发酵与菌学特辑,1951,12(4):7387.

13 方心芳,乐华爱,陆东莱等.工业微生物保藏试验.科学通报,1956,7:73—75.

14 Qian Cunrou,Fang H F.Oriented Adaption of High YieldStrains ofPentose Assimilation Food Yeast.Scientia Sinica,1959,8(1):61-81.

15 方心芳,严自正,乐静姝.几种地霉(Geotricum)的鉴定.微生物学报,1966,12(1):64—73.

16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橘青霉5'磷酸二酯酶的研究.微生物学革命,1970(7):14—25.

17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烃代谢组及发酵车间.长链二羧酸发酵的研究.微生物学报,1979,19(1):71—75.

18 方心芳.曲蘖酿酒的起源与发展.科技史文集,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4):140—149.

19 方心芳.怎样加速微生物工业年产值翻两番.百科知识,1983,(9):53—56.

20 Wang H L,Fang S F.History of Chinese Fermented foods,in Indigenous Fermented Food of Non-Western Origin.ed.byC.W.Hesseltine and Hwa L Wang,J Cramer Press,1986.

人才培养

悉心教学:

1937年在荷兰菌种保藏中心工作期间,由于方心芳对菌种保藏事业的积极投入和认真精神,被J.韦斯特·迪克(Wester Dijk)聘请为该中心的国际赞助委员会委员。

1950年冬,当美国侵略军把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时,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副院长到“黄海”征询如何转移保藏在大连科学研究所内的微生物菌种时,方心芳提出了设立全国性菌种保藏机构的建议。

这个建议得到了采纳,1951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全国性的菌种保藏委员会,委员会就菌种的收集、保藏和各有关单位的分工合作等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1953年初,菌种保藏委员会成为具有实体的科研机构,在方心芳的具体领导下着手积极开展菌种收集、保藏和研究工作。

1979年,方心芳被任命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菌种保藏库已用当代最先进的手段保藏着近万株菌种,每年向国内外提供菌种数万株,对我国微生物生产领域和微生物学的科研、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培养人才:

为使我国工业微生物学事业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发展,并能解决我国有关生产上提出的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方心芳十分注意培养人才。当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研究室成立时,他就积极推荐了一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国外学习,这些人已经成为我国微生物学各有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1962年,党中央在科技界贯彻“科技十四条”,提出科技界要“出成果,出人才”时,他组织研究室的全体同志进行基本功训练,他提出下面的口号:“自学好,教人好,才是学习好;研究有成果,方是完成任务。”30多年来,他在工业微生物学的各分支领域设法物色合适人才,亲自为他们确定专业方向,提供尽可能的便利条件,要求他们在实践中努力奋斗十几二十年后成为本行业的专家。对于青年,在他们开始工作最初几年,方心芳并不把他们的工作范围定得过于狭窄,而是强调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识别各类微生物的能力,注意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0多年来,尽管受到种种干扰,他亲手培养的高级研究人员有数十位,有的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

荣誉表彰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个人生活

方心芳在他6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为国家、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在选定科研课题时,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急需作为他的主要出发点。他在解决某些重大的课题中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对关系到千家万户日常生活的小问题,也同样兢兢业业去研究。当总结从事工业微生物学研究50年的时候,他的结论是:人民的需要就是方向,国家需要工业微生物学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服务。需要就是催他出征的战鼓。在他上百篇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那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正如我国民族化学工业的拓荒者范旭东所说:“方心芳先生心目中的微生物,决不比一条牛小,他是一个忠实的牧童。”他为了祖国的需要,为认识、应用、驾驭和改造微生物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对我国工业微生物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物评价

除酿酒外,方心芳对山西陈醋、四川麸醋、豆瓣酱、腐乳、泡菜等,都进行过认真的研究。在他对中国传统发酵食品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对祖国应用微生物的历史也作了深入的钻研,发表过“曲蘖酿酒的起源和发展”等一系列论文,为总结和发扬我国应用微生物学的卓越技术作出了贡献。1986年他应约与国外学者一起发表了题为“中国发酵食品史”的专著。